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天天报道:以麦为姓不饥不盗显清奇

时间:2023-06-14 15:00:16    来源 : 北京晚报

《诗经名物图解》中的“麦”
明代《金石昆虫草木状》中的“小麦”和“麦门冬”(即麦冬)

百家姓,麦。


(相关资料图)

麦,是一年生或二年生麦类草本植物的总称,分为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雀麦)等。麦,也通常指小麦。子实主要用来磨面粉,还可作精饲料、制饴糖、酿酒等。秆可用于编织或造纸。

有了麦,不愁吃。

以麦为姓,有良,有趣,有清奇。

麦来,生良地

麦的出现,有香喷喷的感觉。

把麦磨成面粉,做成馒头、包子、饺子、饼子、蛋糕、面包、油条等,多么诱人,都是饱腹又美味的食物呀。

麦的主要作用,便是成为粮食。粮食的重要性,早就被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概括:“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作为中国重要粮食作物、已有四千多年栽培历史的小麦,最早就以“来”为名,为人们带来欣喜。“来”的古字形像一株小麦的形象。“来”也本为麦的象形字,麦的繁体字为“麥”。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天降瑞麦,一来二麰,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如足行来,故麦字从来从夂,夂音绥,足行也。诗云,贻我来牟是矣。”“来象其实,夂象其根。”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中国古代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中,也把麦说得很清楚:“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穬;杂麦曰雀,曰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

除了可作粮食,麦的养生疗疾作用也令人喜欢,例如,小麦可以养心气,能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大麦可以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泄泻、袪风气;燕麦,又叫雀麦,可以顺气滑肠;荞麦可以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压丹石毒、消热肿风痛。滋养人心,强壮人身,麦,令全世界欢喜。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个叫麦丘的地方。丘的本义是指自然形成的小土山。麦丘,就是麦遍地生长的地方。“来时春浅苗初长,转头滚滚翻金浪”,是麦丘中的常见景象。麦花吐秀,麦穗金黄,麦粒灿烂,麦香飘袭,徜徉于春夏秋冬的麦,芳华万千。

麦姓,也在麦丘中诞生。

彼时,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来到麦丘,正对着满目金黄、心旷神怡之时,遇见一位83岁的老人。老人为齐桓公祝寿。齐桓公心中的欢喜立马多了几许,随即将麦丘赐给老人做封地。老人高兴之至,麦丘也被老人及其后裔视为良地,并以“麦丘”为姓氏。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再去丘为麦,改复姓为单姓,称为麦氏。

源于麦丘、属于以地名为氏的麦姓,就这样伴着洋洋喜气而生,自始便承载厚重、清香,散发着融融暖意。

麦盗,亦有趣

麦姓者,当然无麦不欢。

他们种麦、养麦、收麦、食麦。麦亦回报他们以强壮。

那麦制成的各种食品,麦姓者都喜欢食用。食麦令人身强体壮。生活于陈朝和隋朝期间的麦铁杖,就是喜食面粉类食物的代表,也是强壮者的代表。说到麦铁杖,光听这个名字,就感觉到一种强壮之气呼啸而来;再面见这个人,那脑海里跳出的也是等同于“强壮有力”之类的字眼。青年时期的麦铁杖骁勇有膂力,能日行五百里,健步如风,跑起来可以赶上奔腾的马,他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喜欢为“盗”。

陈朝太建年间,麦铁杖因结伙为盗,被广州刺史欧阳頠捕获,罚为朝廷官府奴仆。大概因为外形不错,麦铁杖被编入了较为体面的宫廷仪仗队,负责替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早朝、出行时执御伞。但麦铁杖还是心系“盗事”,常常在陈后主退朝之后,步行一百多里,于夜间赶到南徐州,翻越城墙而入,借灯光打劫偷盗,次日早晨再返回工作岗位,替陈后主撑伞。这样做了十多次之后,麦铁杖某天被失主认出了,南徐州官府就一纸状子告到陈后主那里。但朝中官员不相信麦铁杖做贼,因为他每天早晨都不迟到,日日都在正常上班呢,哪有时间做贼呢?而南徐州官员多次状告麦铁杖,尚书蔡徵便设了一计来加以验证,即在卫兵们白日工作完毕退出时,以百金悬赏,招募可以快速送诏书给南徐州刺史的人,要求第二日早晨仍要到岗工作。麦铁杖不知是计,马上出来应募,怀揣诏书而去,次日早晨就及时回奏了,偷盗之事就此曝光。

傻头傻脑和满身力气结合在一起,让麦铁杖的偷盗还是带出了一丝喜感。偷盗,好像也奇迹般地冒出了娱乐似的感觉。陈后主也认为麦铁杖是奇才,又怜惜他勇猛敏捷,警告过后便放他回家了。

麦铁杖当然不是混混,他性格粗犷豪放、喜欢喝酒、好交游、重信义,平常以捕鱼打猎为生,不置产业。他喜欢为盗,大约是体力太好,又或许是结交了一群“盗友”,为了“义气”而“奔忙”,还或许是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便以这种形式来展示抱负。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还有点趣味。

麦铁杖的彪壮,除了天赋强壮基因之外,也有麦的功劳。麦铁杖食欲颇佳,吃嘛嘛香,尤其喜欢广泛食用各种麦制品,常常大口吃大面饼、大肉包,大碗喝酒。麦制品又正好是强身健体的好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钙、磷、铁等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可以养心益肾、健脾护肝、强肺补气、健脑补血、养颜除湿、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

麦铁杖扎扎实实地体现了麦的强大。

麦性,显清奇

麦铁杖也从来没有辜负过自身的强壮。

隋灭陈后,麦铁杖的强壮终于派上了用场。他转入大将军杨素军中,屡立战功。隋炀帝即位后,他再度跟随杨素平定了汉王杨谅的叛乱。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勇猛异常,后任柱国大将军,再调任莱州刺史,又转任汝南太守。

为官后的麦铁杖,依然喜欢食用各类麦制品。不过,食用的方法变得精致了,大肉包换成小笼包,大面饼换成了小薄饼,酒也是一盅一盅地慢慢品了。这时的他,还喜欢食用百合科植物麦冬。

和麦一样,麦冬也为人们带来了欣喜。据载,麦冬与大禹治水有关,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地里的庄稼大丰收,老百姓种的粮食多得吃不完,大禹就要求大家把剩余的粮食倒进河中。此时正逢冬天,河中又很快长出了一种草,这草儿的形状也像麦,“麦冬”就这样产生了。麦冬也被叫做“禹余粮”,还因为和粮食有关,有时也被老百姓直接简称为“麦”。

麦冬便茁壮而蓬勃。墙阴边,石隙间,山坡里,土地上,遍布麦冬的身影。她柔韧、温婉、谦虚,初夏开紫色小花,不畏炎热,不怕严寒,终年常青。麦冬也单指其深藏在土地里的根,块略呈纺锤形,如连珠一般,呈浅浅的黄白色或米白色,体形就是加大号的麦粒。麦冬展示在地面之上部分的叶儿,还被单独赋予了一个诗意绵绵的名字:书带草。那翠绿鲜润、细长坚韧、有点儿类似韭菜的叶儿,又被叫做“禹韭”。

麦冬,既像麦,又有须,清爽有致,凌冬不凋;既具有精神气质,又承担着物质品性。古时书生常以麦冬叶儿为纸,抄录诗书经史,结之为书,勤读不辍。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在书院讲学著述时,也经常到附近的野地里采集麦冬叶儿编成书简作书、编作草绳捆书。因郑玄字康成,故麦冬还被叫做“康成书带”。以其书,以其带。草而为书带,觉其书带草。草甚可爱,有泠泠清质。书若静女,飘淡淡墨香。唐代诗人李白的“书带留青草,琴堂幕素尘”,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仍栖故垒学庚桑,书带沿街薜荔墙”,都让麦冬在文墨涵濡之中,俊秀非常。

用麦冬加上菊花、枸杞、参须泡水喝,是麦铁杖在太守任上常做的事情。那淡白的黄、明艳的红盛开在清清的水中,看着养眼,喝着健身。因为麦冬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的功效,所以还被称为“不死草”。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有了麦的滋养和麦冬的熏陶,麦铁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喜盗”又中招曝光“盗事”的愣头青了,俨然有了朝廷大员的气度。一次朝会,考功郎中窦威当众嘲讽地问:“麦是何姓?如此奇怪?”麦铁杖应声答道:“麦和豆(窦)是同类,没有差异,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当场让窦威面红耳赤,无以应对。时人都很惊奇,大老粗麦铁杖居然是有内秀的。

更有趣的是,麦铁杖转任汝南太守后,学习了法令制度,竟令群盗绝迹,“稍习法令,群盗屏迹”。一个曾为大盗的人,华丽转身成为治盗大咖。这期间的戏剧性反转,令人感叹。

调任右屯卫大将军后,隋炀帝更加看重麦铁杖,麦铁杖认为隋炀帝对他有恩,故常怀尽忠报国之志。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麦铁杖请求当前锋。渡辽河之前,麦铁杖对三个儿子说道:“我久蒙国恩,今天应是为国捐躯的时候。如果我战死,你们将会富贵。希望你们不忘‘忠孝’二字。”大军渡河,浮桥还未建好,离东岸还有几丈,高句丽军就大批聚拢过来。麦铁杖从浮桥上一跃而起,跳上岸边,和高句丽军血战,最终力竭而亡。

麦铁杖终于融进麦浪的金黄里。

风吹麦浪,耀眼清奇。

流程编辑:u032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标签:

最新发布

热门推荐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