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王亚华、赵阅:成都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高地的成效与经验启示|全球微动态

时间:2023-06-14 14:17:53    来源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文丨王亚华 赵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亚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

赵阅: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原文载 | 环球网,2023.6.8

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城之基、兴城之要。近年来,成都市立足产业发展新阶段、贯彻产业发展新理念、服务产业发展新格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进成都制造转向成都智造,稳固发展数字经济新动能,培育都市现代特色农业新优势,持续提高成都服务国际服务水平,为进一步实现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开端,取得了宝贵发展经验。

一是制造能级不断提升,特色优势持续放大。成都作为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2022年进一步提出“制造业强市战略”,通过制造业“二次创业”,系统重构产业体系新的“四梁八柱”,全面提升制造综合实力。统计数据显示,成都2020-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从4208亿元增加到5114亿元,其中,五大先进制造业2022年合计增长3.0%,电子信息产业达到1.288万亿元,并在2023年1季度持续增长5.8%,制造综合能级不断提高;作为战略新兴产业领头羊,成都目前拥有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0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国第8位,特色优势得到持续放大。《2022年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赛迪发布)显示,成都位于全国第9,西部第1,成为商务部2022年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并获批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

二是服务引力连续拓展,特色优势更加鲜明。成都作为全国重要现代服务业新高地,通过抓住新一代技术革命及机遇,加快发展布局现代服务产业,服务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服务能级不断提升。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增加到13825亿元,且2023年1季度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667.2亿元,同比增长7.3%,对经济增长贡献达93.5%,2023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成都位居全国第5名,新一线城市第1名。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成为发展新动能,2022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121.3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2.7%。其中,金融中心功能不断增强,新增15家A股上市公司,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42家,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突破5.3万亿元,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成都位于世界排名第34,服务特色优势更加鲜明。

三是数字能力接连提高,特色优势稳固加强。成都抓住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积极服务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截至2023年,成都累计建设达6.5万个5G基站,累计推进8万户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以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不断牢固。2022年成都数字经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278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4%,其中,数字技术应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73.8%,《中国50强城市数字化发展能力指数(2022)》(世界互联网大会峰会)显示,成都与北深上杭广处于数字经济第一梯队,数字核心能力持续提高。此外,成都并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试点,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2022年达616亿元,增长49%,规模位列全国第7,产业增速位居全国第1,产业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6,在《2022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排名中,(迪顾)成都位居全国第8,数字特色优势稳固加强。

四是都市农业持续发展,特色优势更加凸显。成都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圈强链,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2020-2022年,成都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从898亿元增加到9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91.98亿元,“菜篮子”产量继续保持增长,都市农业获得持续发展。此外,成都2022年实施种业攻坚行动,出台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建成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2.8万亩,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且在2023年启动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2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87.4亿,农业特色优势渐趋凸显。

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高地发展探索中,成都取得了系列成果,并积累了丰富扎实的实践经验。成都现代产业体系高地发展的经验,对于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意义。

首先是要优化顶层设计,深化建圈强链思维。一是以高瞻远瞩系统宏观视角统筹优化城市整体生产、生活及公共空间,不断拓展城市承载竞争力。在进一步构建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成都将城市生活公共空间优化拓展与产业布局有机结合,充分考虑把握成都空间结构、人口总量、产业转型等因素,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以社区为尺度优化配置公共资源,构建功能完善、方便快捷、布局均衡的社区优质生活服务圈,促进“人城产”融合发展。二是以精准有效细致微观视角围绕“链主”组织资源、优化配置,使“链主”带动生态圈、产业链发展。面临经济发展新格局、新形势,2021年12月成都首次提出“建圈强链”,2022年末形成12个成都产业生态圈,并进一步细化为集成电路等26条重点产业链,并出台“建圈强链”十条政策措施;2023年进一步优化调整生态圈和产业链体系,布局8个产业生态圈,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健全“链长+牵头市级部门+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为架构的工作推进机制。

其次要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汇聚城市高质量伙伴。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高质量伙伴吸引力。成都在巩固城市韵味和城市品质等营商环境天然优势基础上,深挖竞争优势,聚焦市场主体反映的难点、痛点、堵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从2019年的“建体系夯基础”的1.0版发展到2020年的“学先进补短板”的2.0版再到2021年的“树标杆创品牌”的3.0版进阶到2022年的“集创新求突破”的营商环境4.0版最后到2023年的激发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的营商环境5.0版,着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打造放心落地、舒心经营、安心发展、贴心服务的一流营商环境。

此外要完善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机制,促进高端要素聚集。成都贯彻落实“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和扩大内需有机结合,不断强化开放效能,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打通双市场要素流动渠道,构筑吸引国内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目前成都成为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累计开通国际航线130条,位居全国第4位,国际班列累计开行突破2.2万列;截至2022年,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达23家,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30家,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达315家,高端优质要素不断汇集,总部经济效应愈加明显。

(转载自:高质量发展研究)

标签:

最新发布

热门推荐

X 关闭

X 关闭